染色的艺术:植物也能染出彩!

  草木染,也称植物染色,是利用草木之汁染制纤维的方法。早在商周时期,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水平的这种染色技术,人们发现,漫山遍野花果的根、茎、叶、皮都可以用温水浸渍来提取染液。经过反复实践,最终掌握了一套使用该种染料染色的技术,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制度。   

  我国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:红色类的茜草、红花、苏枋;黄色类的荩草、栀子、姜金和槐米;绿色类的冻绿(亦称中国绿);蓝色类的蓝草(靛蓝);黑色类的皂斗和乌桕等等,它们经由媒染、拼色和套染等技术,可变化出无穷的色彩。   

  加热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,有助于着色。同样在染色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媒剂,有助于显色。例如我国古代常用的媒染剂有白矾(茜草染红)和涅(矿物染黑),当然,不同的媒剂也会让染出来的颜色有略微的不同。   

  在染色过程中,时间越久颜色也就越深。不同的材质染出来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,例如丝巾和棉布染出来的颜色就会有一些差异。

  拿洋葱皮为例,进行草木染。将洋葱皮剥下,放入锅中添水煮至沸腾,放进想要染色的布料,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取出的时间,而后放入加盐的冷水中冷却。(加盐的目的是为了固色)   

  手工达人们普遍还会记录下自己的染色时间以及媒剂用量,做成相对应的样品册。   

 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《齐民要术》中有详细记载过,先是“刈蓝倒竖于坑中,下水”,然后用木、石压住,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,浸的时间是“热时一宿,冷时两宿”。将浸液过滤,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,等沉淀以后“澄清泻去水”,“候如强粥”,则“蓝靛成矣”。   

  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更多,多到我们常常会忽略我们身边的种种细枝末节。古人们似乎和自然走得更近,所以才有了草木染这样一种纯净、天然的染色方法。蓝染则是草木染中最特别的一种,它需要更长时间的发酵,更繁杂的工艺,但却可以呈现最纯粹安详的蓝。   

  蓝染需要把蓝草先发酵,而后才能染色,它的染色是靠后期的晾晒过程中,与空气氧化得到的。   

  近年来,“蓝染”成了一个极具人气的词汇。除了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开设的蓝染课程,各大设计师也把目光放在了它的身上。独特的落色效果,是化学染料所不能媲美的。